close

下定決心再談自營品牌

隨著OEMODM(註1)訂單的利潤越來越薄,最近半年越來越多的OEMODM工廠感受到經營自家品牌,另闢商機的急迫性。特別是生產高科技相關商品的企業。每個企業都希望像巨大機械一樣:從外銷腳踏車的工廠,變成為捷安特(Giant)腳踏車。

(註1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,接受客戶完全指定,按原圖設計代工製造。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,為客戶提供設計、製造代工的服務。 

企業有了想自營品牌的念頭,常常從雇用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)做總經理/董事長特助開始,或是雇用外部顧問(從外人的角度瞭解公司的現況,商品,顧客),或是從組織裡拔擢一位專案經理(PM),有的時後是由第二代接班人;帶領一個品牌小組,直接對總經理、董事長報告。這個品牌小組,除了負責的人以外,大多數的成員都是兼職的,他們仍有自己原來的直屬長官與工作執掌。所以誓師大會(層峰策略會議)之後……不同的聲音與關切,就在企業內部發酵:

「目前下OEM單的客戶,會不會憤而撤單?」

  「現成的商品,小改一下,再安個牌子,比現有品牌定價便宜 25%,先試賣看看!」

  「先找到通路商,由通路商經營顧客。我們只要確保經銷通路的獲利率,他們就會推薦我們的品牌,再配合著做點廣告行銷推廣,雙贏策略。」

「公司的資源,到底應該放在現有OEMODM單子上,還是放在創新的商品開發,要開發什麼?誰開的spec(商品   規格)可以保證賣得出去?會有多少量?哪些人買呢?」

「有五個創新計畫,資源要下在哪裡?該如何判斷?」

「做市場調查吧!」

「先找一個設計公司,把logo 設計出來再說。」

「什麼依據都不確定,還是老闆說了算吧!」

「經營品牌好比燒錢,不如把錢花在提高sales broker的佣金,提升產能與管理效率上!!」

這也許是大部分發展品牌企業的時況剪影,接下來常會發生的是:特助掛冠求去;專案經理想回原單位卡不到位置;小老闆被老董事長視為火候不夠,還需要再磨練,方可賦以大任。或是公司找到了一個接大單的機會,所有的資源全部回到爭取大單的工作上,自有品牌再等等吧! 也難怪絕大部分員工覺得經營品牌的事,跟他無關,不在他個人的優先順序上。那位卡不回位置的專案經理,下次再遇到帶領品牌小組的機會時,你覺得他的反應會是什麼?

過去成功反成目前障礙

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博士,上個月給我開了一個題目:「你覺得台灣OEMODM轉做品牌最難突破的障礙是什麼?」創意中心推廣多元、異質的組織創新,積極的幫助台灣的OEMODM從製造轉做創造。OEMODM廠在創新上的障礙,與自營品牌的障礙,在我看來十分一致,我歸納了三個最關鍵的障礙,分述如下:

障礙1: 一條鞭式的決策模式,絕佳的配合度

障礙2: 大量,沒有可預期的量就不值得發展

障礙3: 精於降低成本,提高利潤

 

障礙1、一條鞭式的決策模式,絕佳的配合度

「只要客戶開出的spec,我們團隊一定使命必達。」設定命題的是下單的客戶(握有品牌者),OEMODM廠按照spec,並以絕佳的配合度,突破種種困難- 經過所有製程、品質、中途變更spec、交期、成本控制的困難……達成任務。其實技術上的know-how通常OEMODM廠也有,下spec的關鍵是如何在不明朗、無法完全確定的情況下,設定議題。在資料不足的狀況下,預測潛在消費者的偏好,如何與同儕形成決策原則,期間反覆推敲、修改、嘗試等。這個過程是OEMODM大廠的經營管理階層,過去二,三十年,沒有過的經驗。發展自有品牌,必須自己下spec,挖掘出目標群潛在的需求。組織裡誰也沒辦法像OEM接單一般,明確知道未來的市場動向再下決定。絕佳的配合度與一條鞭的決策模式,讓發展品牌的過程中,團隊無法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未來的可能性。OEM/ODM廠的共識都得有明確的依據,否則就得要上級的仲裁,才能彼此妥協。一條鞭的決策模式,加上絕佳的配合度;或許是過去成功的要件,但不是未來發展品牌的要件。

障礙2: 大量,沒有可預期的量就不值得發展

量大才能維持價格優勢,是OEM/ODM 的生存法則;獨特在無法確定市場取向前可能是潛在的錢坑。OEM/ODM 廠商轉做品牌的初期,常常奉行老二哲學,在外銷訂單的基礎上,運用技術,成本控管與經營效率,開發第二代進階商品,以低於一線品牌的售價,更高的通路商利潤加上更快的速度切入市場。大品牌下大單等於是有了可預期的量的一張保證書,OEM/ODM 廠商在享受抄捷徑的快感的同時,也去掉發展獨特性商品或服務的可能性,因為這些獨特的發展都沒有可預期的量做保證。

Nike 是運動鞋的後發品牌,在70 年代以中長跑專業運動鞋切入市場,從一個訓練中長跑選手的老教練加上一位史丹佛畢業生,致力於產出讓選手贏得比賽的好鞋開始(保護雙腳降低運動傷害),以此為發展商品的焦點,Nike 當年選擇的目標市場是 niche 中的 niche,剛開始的時候在田徑場邊兜售,主要賣給中長跑的選手。Swoosh(耐吉的勾勾)成為追求贏,突破現況的鼓勵。試想一下,如果當年 Nike Adidas 的暢銷鞋為基礎進行修改,我想是不會選擇冷門的中長跑鞋切入,更不會在美式鬆餅中找到第一雙大賣的慢跑鞋的靈感(1977年推出的鞋款)。對於後發的、資源少的自營品牌,我認為獨特與niche 是生存之道,低價是戰術,大品牌有更多的價格優勢,當她採低價戰術擠掉二軍品牌時,少了價格優勢的二軍,又沒有獨特的商品與服務時,只能落寞的慢慢消失。 

障礙3: 精於降低成本,提高利潤

「提高管理效率,降低成本」這怎麼可能會錯,利潤高也是發展品牌的障礙?弔詭之處在於,企業想在財務報表上呈現怎麼樣的數字/成長率? 下面的幾種情形讓不斷提升的管理營運效能指標,成為發展品牌的障礙:

 其一、產品研發、人員訓練與品牌營造等花費,企業是把其視為必要投資,還是能省則省的成本呢?判定研發、投資的決定,繫於研發經費對財報的影響、老闆的直覺?是否曾經因為某些研發專案的在財務上的影響層面小,所以不經評估就草率執行?對於財務影響大的案子,就要求才深入檢討預估的市場量,精細的風險預測?結果,許多執行的專案因為事前設想不週草草結束,仔細推敲再三專案,因為反覆推敲耗費時間,讓競爭者捷足先登,錯失先機。更糟的是,同仁對於創新專案失望,被要求做創新發展的同仁,也覺得這是公司對他的一種懲罰。

其二、資遣一些人,再把工作分配給留下來的人;或總在確定收入時,才投資人力與資源。每人每年的工作時數,以2000小時為基礎,責任制沒有加班費。如此所有不在主流發展路線裡面的工作,都必須放棄,因為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時,所有的腦力與精力只夠集中在,能清楚貢獻收益的主題上。

其三、變更一點設計,犧牲一些不易察覺的品質標準,以降低成本;再推出殺手級價位,以提升毛利率。

這三種情形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,降低成本,提高利潤。但是代價是可能犧牲未來的競爭力,而未來,很可能只是6 個月以後。

行銷戰略vs揠苗助長

對於目前的品牌經理人,不管你的商品是個人用品,電子產品,吃的,喝的,用的本專欄提到的障礙,也可以提供你一些參考 - 你的品牌在降價的同時,那些你認為被犧牲的、微不足道的品質,消費者真的不知道,也不在乎嗎?你的品牌追求量的同時,是否思考未來潛在的新商機?面對不確定的創新投資時,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對財報的影響?其實在商言商,所有的創新投資一定要回到對財報的影響,但在此之前還有很多其他的考量應該要先進行。經營品牌最終追求的是在顧客的腦中打造一個不可取代的關係,讓顧客覺得自己對品牌的期待被滿意的品牌體驗所滿足,在管理品牌期待與品牌體驗中間,當然需要不斷的提升管理效能,擴大市佔率與利潤,只是犧牲品牌與顧客間的關係來成就數字,揠苗助長是很難打造成功的品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e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